问题

甲于1990年10月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,2004年3月被假释。2006年5月,甲通过互联网得知某单位有钢材销售后,与乙商量,要乙扮作自己的助手,携带款项前往洽谈生意。在甲与该单位谈判中,乙一直在场。经谈判,双方签订合同,合同约定,甲预付货款总金额30%后,可提走合同项下全部钢材,余款待甲提走货物后一星期内支付。甲按合同支付了15万元预付款,提走了价值50万元的钢材。钢材到手后,甲、乙与丙谈判销售钢材,丙对钢材来路表示怀疑,甲不得不说出实情。最终,丙支付30万元现金买下了该批钢材。甲分给乙3万元后潜逃。案发后,乙被抓获,主动提供了甲的藏匿地点,使公安机关顺利将甲抓获归案。

阅读、分析案情后,请回答下列问题:

(1)请分别认定甲、乙、丙行为的性质。

(2)甲的假释考验期是多少年?假如甲因其骗取50万元钢材的行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,对甲应如何决定执行的刑罚?

(3)对乙应如何处罚?并说明理由。

参考答案
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
  • 下列社会关系中,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()A.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B.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C.发包人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D.专利授权机关与专利申请人之间的关系
  • 下列权利中,其客体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权利的是()A.所有权 B.抵押权 C.地役权 D.留置权
  • 甲、乙、丙三人合伙经营一电器商场,效益不佳,已欠债2万元。三人经协商一致邀请有经营能力的丁加入到合伙之中,丁在被告知合伙经营状况后出资加入其中,并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经营。两年后,该电器商场因故停业。对
  •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,高等院校属于()A.机关法人 B.企业法人 C.事业单位法人 D.社会团体法人
  • 民法通则所称的重大误解不包括()A.对民事行为性质的误解B.对民事行为相对人的误解C.对民事行为内容的误解D.对民事行为动机的误解
  •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,可撤销行为在当事人申请撤销之前为()A.有效行为 B.效力未定行为 C.无效行为 D.部分无效行为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