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

(三)

20世纪70年代,我国出现点源污染,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严重,生态环境呈现边建设边破坏,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状态,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,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现家具发展的趋势,特别是1994年淮河爆发的特大污染事故和1998年长江、松花江和嫩江洪涝灾害敲响了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警钟。

由数据显示,目前农业对我国污染的“贡献率”已达一半。最近30年,农业成为高排放、高污染的农业。一般的化肥能够被农作物吸收20%多,最好的复合肥也不过30%,其余的70%要么进入大气污染空气,要么流入江河湖泊或进入土壤。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高剧毒农药,不仅造成土壤、水源污染,更使得农产品化学残留严重,农产品安全成为普遍问题。

环境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,成为“两会”期间代表们的热点议题,也引起了社会和国际上的关注。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提出了污染减排的约束性质指标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,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,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,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保障。

81 当前,在环境执法方面,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,主要是

A环境违法行为仍较普遍,并呈现出隐蔽性的新特点

B一些小企业屡查屡犯,一些大企业有治污设施但不运行

C在“招商引资”中,把工业园区作为“飞地”,规避环境执法

D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未根本解决

参考答案
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
  • 82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( ) 。A.一些地方和企业科学发展观尚未得到真正落实,重经济发展、轻环境保护,重形象工程、轻群众利益B.一些地方环境监管职责不落实,措施不到位,掩盖、纵容环境违法,甚至
  • 83目前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粗放式增长方式,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,表现特征是()A搞资本投入B高资源消耗C高污染排放D低效率产出
  • 84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“生态文明”概念,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是A生态意识文明B生态制度文明C生态行为文明D生态规则文明
  • 85 当前,推进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,需要A加快改进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体系,充分利用最新的环境技术、管理理念和法律框架B充分利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政策,推动环境发展战略转型C推进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D
  • 87 颁布《劳动合同法》的根本出发点是( ) 。A.提高劳动力成本B.提高劳动力报酬C.保护劳动雇佣关系D.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
  • 《劳动合同法》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这部法律在实施前后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,这说明这部法律( ) 。A.与经济、社会关系的密切性B.是一部“应时而生”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C.出台时机尚早,可能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