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

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,我国出现了一组原因未明的脑炎,散发于全国各地区,受累人数超过2万,1976年被命名为“散发性脑炎”。病前相关事件暴露率:服咪唑类驱虫药47.2%,病毒感染22.8%,毒物接触5.7%,精神刺激4.9%。针对该初步分析结果,正确的说法是()

A、驱虫药、病毒感染、毒物接触和精神刺激是散发性脑炎的充分病因组

B、不能获得病因线索,因为没有一种因素是所有患者共有的

C、可以获得病因结论,因为服咪唑类驱虫的暴露率最高,所以服咪唑类驱虫药是“散发性脑炎”的病因

D、提示服咪唑类驱虫药可能是“散发性脑炎”的病因,但还需要分析性研究加以验证

E、“散发性脑炎”与上述4种因素均可能有关

参考答案
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
  • 西德在1961年第四季度对反应停采取干预措施后,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也下降,这符合病因判定标准中的()A、时间顺序的证据B、关联强度的证据C、可重复性证据D、合理性证据E、终止效应的证据
  • 10年中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11%发生十二指肠溃疡,而133例非感染者仅有0.8%发生十二指肠溃疡,RR=0.05。该结论符合病因推断标准中的()A、关联的一致性B、关联的重复性C、剂量-反应关系证据D
  • 某因素与疾病可能有因果关系,下列不正确的观点是()A、患者中发现该因素多于非患者B、必须在发病前暴露于该项因素C、消除了该因素可减少发病的危险度D、在所有患者中均可发现该因素E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呈剂量
  • 为研究某矿区附近人群多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,以了解开矿污染对附近村民健康影响,另选一个远离矿区无污染的村庄为对照,每个区各选1000名在当地居住10年以上、年龄在20岁以上的居民,进行体格检查
  • 筛检的目的是()A、对可疑病人进行确诊B、评价筛检试验的特异度C、评价筛检试验的敏感度D、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或某病的高危人群E、验证病因
  •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()A、真实性B、阳性预测值C、特异度D、可靠性E、敏感度
相关内容